1.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近代物理所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17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近代物理所周旭、李立轩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周旭的导师王猛研究员、李立轩的导师赵红卫院士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周旭2014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159月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20179月通过硕博连读转为博士研究生,2023年完成学位论文《利用磁刚度识别等时性质谱术测量𝑓𝑝壳丰质子核的质量》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周旭博士在学期间的主要工作有:1)作为核心骨干,与同事们合作确定了新型储存环质谱术的原理和技术方案,建成了双飞行时间探测器系统,负责研发了高精度测量储存离子速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开发了实验数据处理的软件包。在此基础上,所在团队成功研发磁刚度识别等时性质谱术,该新型质谱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短寿命、低产额原子核质量测量方法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ccelerators and Beams》(“Editors’ Suggestion”亮点工作)上。2)利用新型质谱术,负责完成首次针对未知核的测量实验,首次得到57Zn62Ge64As66Se70Kr的质量。利用新的质量数据,团队发现中子星表面热核过程在64Ge附近变得更加缓慢,中子星致密性约束条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首次发现奇奇核与偶偶核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能存在奇异的分叉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第一作者)与《Physical Review letters》(第三作者)上。


周旭博士(左)与导师王猛研究员


李立轩2016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推荐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加速器技术中心离子源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231月完成学位论文《高电荷态ECR源中强流脉冲离子束的产生与调制研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李立轩博士论文的主要工作为:1)通过将高电荷态ECR离子源上双频加热与Afterglow技术结合,创造了一系列高电荷态脉冲离子束流强的世界纪录,其峰值流强是ECR离子源传统CW工作模式下的数倍。同时产生的束流峰值脉宽达到了2~3 ms,满足了HIAF项目对束流脉宽的需求。2)提出并实现了用脉冲偏压和辅频微波对Afterglow束流波形进行调制的办法,丰富了针对Afterglow现象研究的内容,为Afterglow现象的应用提供了多的可能性。3)实现了ECR离子源在Afterglow模式下向HIRFL加速器的供束,解决了供束过程中寻找Afterglow束流波峰的问题,并且在储存环内得到了明显的束流增益。上述主要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加速器领域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ACCELERATORS AND BEAMS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评审专家用“Very nice body of work- very interesting results”“The results are novel and of interest”等语言评价了李立轩的博士论文工作。


李立轩博士与导师赵红卫院士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始于2004年,每年遴选不超过100篇,旨在提高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励博士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至高荣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