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概况教育简介
教育简介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是根据1956年周总理指示设立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1962年正式使用现名。近代物理所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研究的基地型研究所。战略定位是建成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放射生物学、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技术相关材料科学、粒子加速器研究等。
  近代物理所先后建成了1.5米回旋加速器(SFC,“一五”大科学工程)、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SSC,“七五”大科学工程)、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CSR,“九五”大科学工程)等大科学装置,在加速器研制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1991年8月,原国家计委批准成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依托近代物理所管理,面向国内外开放。近代物理所还建有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甘肃省重离子束辐射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重离子创新中心、中科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精度核谱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拥有320kV高电荷态综合研究平台、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等重要科研设施及装置,在实验平台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研究所年均总经费约10亿元,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各类科技项目约500项。
  60多年来,近代物理所引领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和加速器驱动核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超导离子源、加速器驱动核能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了重离子治癌、辐照诱变育种等多项重离子辐照技术,实现了大型医疗设备重离子肿瘤治疗专用装置的国产化。截至2022年7月,包括第一单位和参与单位共有18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0项。主要科研成果先后7次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全国十大科技进展、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和全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重(轻)离子合成新核素及衰变性质、核结构和生成机制研究”入选建国60周年“创新中国60项科技成就”;新核素合成、冷却储存环(CSR)工程、加速器驱动系统(ADS)关键核心技术等成果入选中科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成果。 当前,研究所正在推进两项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的建设。同时,近代物理所高度重视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的转移转化,积极寻求为地方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研究所与国内外6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被评为全国首批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之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被国际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优秀科研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学金学者培训基地”,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等。
  近代物理所是我国首批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单位之一。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现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有生物物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等4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于2011年开始招生;有“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培养点,于2020年开始招生。其中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中国科学院重点专业。现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代物理所拥有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导师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2人次,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107人次,甘肃省人才项目入选者39人次(领军人才31人,科技功臣1人,优秀专家2人,陇原青年英才5人)
  近代物理所现有在学研究生543人,留学生7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89人。研究生均为国家计划内公费招生,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招生注册、统一颁发毕业证书、统一授予学位,研究所负责招生、管理、培养、论文答辩等具体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硕士生实行“两段式”培养,第一学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课程学习,自第二学年起在研究所完成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研究所每年选送优秀生到国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科研实践。除了完成中国科学院大学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外,为了促进研究生全面成才,研究所另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针对新入所研究生开展野外素质拓展培训,以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心理素质;通过连续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及清明节扫墓等活动培养研究生的人文情怀。此外,通过举办元旦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中秋茶话会、“桃之夭夭”单身派对等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研究所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现已成为研究机构或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地方政府或企业等重要管理岗位任职。  

  (数据更新日期:2023年9月1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