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科学家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①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为了激励全所职工向老科学家们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强大力量。我们从这一期开始设立“讲述科学家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小专栏,从“科学家故事数据库”里选取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以所学、所研助力研究所创新发展。
1.抱着一罐气,他回到了祖国
杨澄中,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创始人,他是国际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少数人之一,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重离子物理研究事业奠基人。1951年,为报效祖国,38岁的杨澄中辞去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系教职,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和在核物理前沿取得更大成就的机会,毅然回国,他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批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之一。
回国前,考虑到我国缺少实验仪器和材料,杨澄中用自己的储蓄购置了一些实验用品,打算捐给国家。从英国经香港、广州、武汉再到北京,回国途中,杨澄中一直随身携带着这些实验用品,小心呵护。他用棉裤把电子管包着,放在手提行李箱里。他带回的器材中还有一长管氩气。因怕这管氩气被碰坏,他一路上都小心翼翼地提着,必要时还抱着。为了带这些实验用品,杨澄中不得不把自己珍爱的、收集多年的唱片交付托运,最后多数都损坏了。长途跋涉,几经辗转,这些实验器材终于安全无损地到达了实验室,为新中国加速发展核物理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不要省钱,务必保证人手一把“奢侈品”
上世纪50年代,一把专业的计算尺价值几许?答案是18元。而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二三十元。在钱学森亲手创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学生中工农子弟很多,不少人是光着脚板、挑着扁担来报道的,应该人手一把的计算尺成为了奢侈品。这让钱学森坐立不安:理工科学生没有计算尺,就像工人没有工具、农民没有锄头、战士没有枪一样。
1957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奖金1万元,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捐出来,让教务处去给同学们买计算尺。结果,教务人员买光了文具店最便宜的计算尺,数量仍然不够,一部分学生没有拿到。钱学森知道后,又指示教务人员不要省钱,务必保证人手一把。于是,后面的同学就拿到了价格稍贵的计算尺。
3.学生复试全程读错词,但他没有打断
植物生理学家、农业教育家阎隆飞一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
硕士研究生入学前那场复试,阎隆飞从一本专业书中摘取一段英文,要曹晓风阅读并翻译出来。第一次,她读得非常顺利,阎隆飞说:“等一下,你读过这本书了,得换一个。”这次他拿出了一份研究论文复印本,因为是刚刚出版的,谁也不会提前读过,这样对所有学生更加公平。曹晓风对这篇论文的专业内容并不很熟,但还是尽力读完了。
4.为了看他的成果,传真机都烧坏了
作为一名爱国科学家,吴文俊时刻把家国情怀融于自己的学术工作中。他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都发表在了国内期刊上。
1984年,吴文俊又将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最重要的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发表在中科院系统所主办期刊《系统科学与数学》上。这是世界级的突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当时国外很多科学家得知吴文俊的突破,却苦于看不到中国期刊,不得不打电话求传真,以至于中科院系统所的传真机都烧坏了。后来,为便于大家学习吴文俊开创的新方法,国际自动推理权威期刊JAR破例将这篇30多页的论文重新刊登一遍,并专门撰文评价吴的论文“不仅建立了几何高效推理的基础,而且建立了一个杰出的标准来衡量以后出现的几何定理证明器”。
(备注:以上文章选自“科学家数据库”https//spirit.sciencenet.cn/)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