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稿人角度谈:你的论文为何被退稿?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10-25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10-25 | 【打印】 【关闭】
现在研究生毕业要求越来越高,延毕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研究生毕业和发表论文挂钩;而老师评职称、申请科研项目成功与否,也和发表科研论文的表现有关。很多师生都苦恼于自己的论文无法轻易过关,而我作为10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和几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也有烦恼(经常看到糟糕的文稿)。我相信,很多审稿人有类似的烦恼或者有类似的审稿心理。了解审稿人的心理,有助于师生的论文顺利过关!是什么让审稿人作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建议?我想说,这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有很多考量的因素。有很多人说,论文要有创新性。这没错,但“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新的东西的确更容易命中好的杂志,但不那么新的东西,也能投中一般的、“能够管毕业”的杂志,比如那些影响因子3-5分的杂志。这就是说,审稿人心中的标准其实受到“作者把论文投到什么杂志”影响。如果审稿人感到这篇文章“卖不了这个价”,就会提高自己审稿的标准,提出一大堆意见(包括但不仅限于对论文创新性的评价)。而如果审稿人感到这篇论文“符合市场行情”,就更倾向于给出“修改后可以发表”的审稿结论。接下来,我们假设作者把论文投给那些“正常的杂志”,那么审稿人重点看什么?创新性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刚才我说过,“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审稿人还会看——(1) 这个研究工作是否具有正确性?如果从数据到结论没有严格论证或者缺乏关键的实验证据,或者压根把数据分析错了,那么这就是硬伤。(2)研究结果的好坏如何?比如:催化剂性能和文献相比是否有提高?高一点或者“差不多”都可以理解。如果相差太远,或者好一个数量级,那么审稿人也会觉得不合理。(3) 这篇论文的写作和图表处理是否考究?很多研究生写的初稿很糟糕,英语语法不通,还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比如“本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还经常采用“, which is”之类的句型。像这种比较“粗糙”的文稿,审稿人一看就烦。(4) 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是否正确?无论我审SCI论文还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会看一下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常见的问题是:杂志名一会儿用全名,一会儿用缩写;分子式该用下标的而没有用下标;该用希腊字母的却用英文字母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审稿人一看就烦。总之,创新性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审稿人会考虑论文的正确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工作量(数据量)和写作的规范性。如果一篇论文创新不足、研究结果重要性缺乏的话,那么作者就要用论文的正确性、工作量和写作的规范性来弥补。作者要通过这几方面的提高,让审稿人觉得这篇文章“像”准备发表在这个杂志的样子、属于这个杂志。我审稿很快,一般在三天内给编辑回复。但是,近年来我审稿越来越“下手狠”。有些文章一看就是很糟糕的,我快速提几条意见,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时候,文章可上可下的时候,我还是“痛下杀手”,哪怕我知道别的审稿人有可能会同意发表。果然,过了几周,编辑还是找到我,让我再看一下作者的修改稿能否采用。这时候,作者已经很谦虚地根据我和别的审稿人的意见,把该做的实验做了,还说审稿人“所言极是”。我马上就建议编辑接收稿件。虽然我原先给出的“枪毙”意见似乎和别的审稿人“修改后可以接收”的意见不一致,但我并不在乎编辑会把我加入黑名单或者怎么的。原因在于,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会促使作者(研究生)补做新的实验、大修改论文,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作者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最忌讳的是“犟”——指责审稿人是错的,并拒绝修改论文。遇到这种情况,审稿人有可能再找出更多的错误,把论文狠狠地批一通;甚至有可能把论文先hold住,等编辑催促审稿后,再指出很多的错误,把论文枪毙。我审过1000多篇稿子。只要作者按照审稿人的意见精心修改,我扫一眼答辩信之后,当场建议编辑接收论文。但有时候编辑把我原先建议退稿的论文重新送了回来,而作者说我错了,或者压根就没有补做新的实验,我当场建议退稿。我对我的学生说: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这时候他是“爷”;只要你文章最终发了,那时候你就是“爷”。所以,修改论文时,放下自己对文章的孤芳自赏,放下自己对审稿人的成见,还是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把实验做了,把论文改了!甚至要上演“苦肉计”,即审稿人让你用一种方法进行验证,你用了三种方法!让审稿人看到:你态度端正,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审稿人大多有“从众心理”——哪怕审稿人在初审时给出差评,但只要编辑说可以给作者一次修改机会,这位审稿人看到了别的审稿人“修改后可能接收”的初审结论,并且作者“使苦肉计”费心费力地进行了修改(“审稿人说咋改就咋改”),那么这位挑剔的审稿人最终还是会同意发表这篇论文的。但就怕作者什么都没有改,或者只是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却没有说清楚改在第几页第几段,甚至质疑审稿人。学术界有“名人效应”——审到“大牛”的文章,审稿人更会放松标准。但大多数作者都不是“大牛”,因此得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包括做实验、写论文、回答审稿意见)做好。如果做好了,还是无法在自己中意的杂志发表,那么还是得move on,相信总能找到一个地方发出去。
(本文选自科学网公众号,文章源自马臻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34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