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纪事

专题:舌尖上的年味(1)--儿时的年味

  

 

     本文作者:王剑玲 

  是给小孩子过的,掰着指头算着过年的只有小孩子,那种焦急的兴奋是不用掩饰的,无忧无虑地疯玩,做梦都能笑醒的年纪,长大后我们提起的也总是小时候的。成人的除了忙碌辛苦,更多的是对新的一年充满期盼,团团圆圆过大年,是年的主题。 

  进入腊月,年就近了。儿时的腊八节,单调而温馨。母亲会在这一天早早起来熬粥,腊八这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母亲熬得粥里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母亲的粥会熬制好几个小时,满屋子都散发着粥的香味。小孩子嘴馋,巴巴的等着开锅盛粥,香甜可口的粥入口就会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小眼神里是满足,胃是暖暖的,脸蛋是红红的,吃饱喝足满脸的幸福感。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她会把粥端给左邻右舍,也会用搪瓷缸子装满粥,送给路边的乞丐,听说腊八节这天把粥分给穷人吃,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俗话说: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时候,这一天最先开始的事情就是除尘,也就是扫尘节。相传扫尘起源于帝尧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人们趁着灶王爷上天之日,家中来个里里外外彻底的大扫除,祛除疾病邪祟,图个大吉大利。母亲一大早就会安排家里所有的人开始干活,父亲爬高上低用鸡毛掸子把房子全扫一遍,家里的孩子们擦洗家具、门和窗户;母亲会清洗厨房、灶台,将所有的炊具和餐具都要清洗一遍,还有家里的窗帘,床单,被套,沙发罩单,所有的犄角旮旯,连铲带扫,箱箱柜柜,坛坛罐罐抹洗一遍,这一切都做完,屋里屋外整洁一新,窗明几净。 

  最重要的是祭灶。灶台上摆上三盘祭品,肉、灶糖、水果点心;香炉里燃上香,斟上酒。祭祀时,母亲嘴里会念念有词,说的是请灶王爷回到天庭之后,与玉皇大帝多说些好话,切莫说坏话,还有保佑家宅平安祥和之类的话。祭灶节,中国传统节日,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传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在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放鞭炮。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家里的灶台前贴请来的灶王爷的贴画,红色的,很喜庆的那种。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可见家家户户都很重视这位神仙。等祭灶完毕,一家人才能开始吃饭。 

  腊月二十四,买过年用的东西,各种食物,祭品,烟酒糖茶,买新布料给孩子做新衣服。那时候家里条件没现在好,新衣新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虽然没有商店卖的款式好看,穿上也美滋滋的;腊月二十五,冻豆腐,那时候没冰箱,豆腐是装在袋子里挂起来冻在外面窗户上的;腊月二十六,煮肉,这一天孩子们闻到肉味已经馋得不行了,大块大块的肘子肉,还有现炸的带鱼,我们爱吃的糟肉,扣肉等,常常是没有洗干净的手就抓着偷吃;腊月二十七,炒花生和瓜子,母亲喜欢煮瓜子,煮的时候放上调料,煮好之后整袋地放在暖气片上烤干;腊月二十八,蒸馒头,制作过年用的面食。那一天我基本都是围着母亲转的,感觉好奇妙,看她做油炸面果,炸麻花、麻叶、油饼、还有我最爱吃的馓子,面果有专门的模子,炸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元宝、如意、蝴蝶、树叶、梅花、牡丹……那一天的母亲头上戴着白色的帽子,腰上系着围裙,脸上有油锅里溅出的油渍,小孩子一边玩一边吃,大人要干到半夜才能炸完面果,还要把灶台收拾干净,非常辛苦。这些面果过年的时候招待亲戚朋友的,母亲每年炸得多,还会送一些给邻居。腊月二十九做丸子,做丸子是父亲的绝活,肉馅都是父亲自己剁好拌好,等油一开锅后,父亲就用手的虎口一个一个挤出来圆圆的肉丸子,放进油锅,大概五六分钟的样子就出锅了,刚捞出来,我就迫不及待要吃,父亲怕我烫着,捞出几个晾在盘子里给我解馋;腊月三十,就是除夕夜,春节里最隆重的日子来了。整个腊月,大家都沉浸在迎接春节的气氛中,忙碌而开心。 

  除夕,是春节的正式开始的日子。明朝诗人沈明笔下的《除夕词》: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着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除夕之夜,锣鼓喧天,爆竹如雷,欢声如潮,人们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团圆饭,也是年尾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中国人的年夜饭讲究的一家人团圆,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俗语说,即使是笤帚疙瘩也要在年三十赶回家去的。 

  我家除夕是吃两次饭的。晚上吃饭前,先祭祖。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思,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做完这些,我们才开始吃年夜饭。菜都是父亲做的,菜有十道,寓意是十全十美,有四喜丸子(四喜代表了寿),红烧蹄髈(大吉大利),清蒸鲈鱼(吉庆有余),珍珠藕圆(团团圆圆),油焖大虾(招财进宝),排骨年糕(年年升高)等。吃完饭,开始包饺子。年夜饭中,可离不开水饺的。饺子馅也有很多讲究,芹菜馅,代表勤财之意;韭菜馅,代表久财之意;白菜馅,百财之意;香菇馅,鼓财之意;酸菜馅,算财之意;鱼肉馅,鱼财之意;牛肉馅,牛财之意;羊肉馅,洋财之意;大枣馅,招财之意;野菜馅,野财之意;我家一般两种馅,一种白菜,一种韭菜,包饺子一般是从晚上八点开始的。拌馅,擀饺子皮都是父亲的事情,我们就负责在厨房和客厅之间给母亲传递饺子皮,来回跑得高兴,有时候脸上鼻尖上都是面粉,春晚一直播放着,孩子们嬉闹着,母亲会在几个饺子里包个硬币或者一颗糖,让大家吃到来年有个好彩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我们准备放鞭炮了。放炮也是春节的一个习俗,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叫,他经常来扰乱人们的生活,于是人们把竹子做成炮,也叫爆竹,每当年兽来的时候,人们就放鞭炮把年兽吓走。父亲将长长的鞭炮挑在竹竿上点燃,窗外到处是鞭炮声,震耳欲聋,这样的鞭炮声会持续一个小时。全家人在新年的钟声里祈祷,许下自己的心愿。我们放鞭炮的时候,母亲就烧水准备下饺子,饺子过三遍水,除夕夜的饺子就端上桌了。饺子,饺子也;承上启下,辞旧迎新,所以人人都要吃。大家吃完饺子之后,就去外面放烟花,记忆里小时候过年总是下雪的,雪地里踩的咯吱咯吱响,二十响的礼炮高高地打到夜空中,绽放出绚烂的烟花,灿烂妖娆。空中飘着的雪花,被烟花映照的闪闪烁烁光彩夺目。高空烟花放过之后,我们还有一些可以拿在手里放的烟花,五颜六色的,还有地面上燃放的烟花,一圈一圈的像火树银花,孩子们都拍着手绕着烟花开心的玩着,除夕夜的烟花一直是我心底最亮的一抹色彩。到了大年初一早上,每家每户门前都是鞭炮响过之后的满地红纸及鞭炮升腾之后的烟雾和火药的芬芳。 

  当长大后为人母了,看到孩子掐着指头期盼过年的样子,才能体会小时候父母为了过年是多么的辛苦,春节是孩子们的狂欢日,也是少年时代最开心的节日。不是眼中的春节失去了曾经的味道和感觉,而是成长让年味变淡了,我们过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属于孩子们,我们怀念的只是儿时的记忆。 

  过年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个桌子上热热闹闹吃年饭,父母脸上荡漾起的笑容,这就是春节最好的年味吧。春节快乐,每一位,随心随喜。让我们,一起静待春天的到来。 

  最后,再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今年年夜饭餐桌上的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