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卫
赵红卫,男,汉族,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兼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和近代物理研究所直线加速器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工作。在强流高电荷态ECR离子源、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电子冷却、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曾获200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9年国际离子源领域最高奖Brightness Award;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于成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11月至1995年8月,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联合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获得俄罗斯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回国后199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7月至199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95年8月至19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离子源研究室副研究员;1997年11月至1999年9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离子源研究室研究员;1999年9月至2006年1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离子源室主任、HIRFL-CSR大科学装置副总工程师、电子冷却系统负责人和HIRFL注入器系统改造负责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负责人; 1997年至今曾多次赴美国劳伦斯贝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法国加速器国家实验室(GANIL),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CEA,Grenoble),意大利南方国家实验室(INFN/LNS),德国重离子加速器研究中心(GSI),日本理化所(RIKEN)和俄罗斯布德克核物理研究所(BINP)作短期访问研究(短期工作时间二周到三个月不等);2002年8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负责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RFL运行和改造、重离子肿瘤治疗示范装置注入器设计建造和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研究装置”注入器二“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研制”;2004年起,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至2016年,曾任粒子加速器学会副理事长;2007年至2016年,曾任甘肃省核学会理事长;2018年起,任甘肃省物理学会理事长;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