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 姓名 | 类别 | 导师 | 报告题目 | 专业 |
| 1月19日 星期一 14:30-18:00 (第一场) | 陈玉泉 | 博士 | 马力祯 | 液氦内冷超导电缆的研制 | 核技术及应用 |
| 贺鹏博 | 博士 | 李强 | 重离子对运动肿瘤靶区的适形照射治疗方法研究 | 生物物理学 | |
| 李涛 | 硕士 | 张斌 | 氦压调谐器的结构设计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罗冰峰 | 硕士 | 郭玉辉 | 机器快保护系统控制器设计 | 控制工程 | |
| 徐卫彬 | 硕士 | 袁平、郭玉辉 | 基于FPGA的同步控制硬件平台设计 | 核技术及应用 | |
| 杨海波 | 博士 | 苏弘 | 基于DRS4的波形数字化技术研究 | 核技术及应用 | |
| 赵丽霞 | 硕士 | 马力祯 | 磁力提升装置的研制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左佳欣 | 硕士 | 马力祯 | 铌钛超导接头研究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1月21日 星期三 14:30-18:00 (第二场) | 姜培勇 | 博士 | 原有进 | APF IH-DTL注入器的研究与设计 | 核技术及应用 |
| 金钱玉 | 博士 | 赵红卫、赵环昱 | 高电荷态激光离子源与直接等离子体注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核技术及应用 | |
| 李敏 | 博士 | 原有进 | HIMM束诊前端设备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核技术及应用 | |
| 商鹏 | 硕士 | 夏佳文 | HIAF-CRing的纵向动力学研究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杨尧 | 博士 | 赵红卫、宋明涛 | 低能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传输研究 | 核技术及应用 | |
| 张华剑 | 博士 | 高大庆、李强 | 数据挖掘在重离子加速器电源系统中的应用初探 | 核技术及应用 | |
| 张志新 | 硕士 | 高大庆 | 高功率密度大功率脉冲电源的设计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郑文亨 | 硕士 | 杨建成 | CSRm中粒子丢失模拟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1月23日 星期五 14:30-18:00 (第三场) | 韩璐 | 硕士 | 张红 | 离子通道TRPV1阻滞剂Capsazepine在肿瘤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生物工程 |
| 何进鹏 | 博士 | 王菊芳 | microRNA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 | 生物物理学 | |
| 胡伟 | 博士 | 李文建 | 重离子束诱导黑曲霉柠檬酸代谢差异机理的研究 | 生物物理学 | |
| 李朋飞 | 硕士 | 周光明 | 电离辐射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 生物物理学 | |
| 刘玺 | 硕士 | 李强 | 替拉扎明-金纳米粒子复合物对HepG2肝癌细胞的辐射增敏效应研究 | 生物物理学 | |
| 裴海龙 | 博士 | 周光明 | 空间重离子辐射风险评估及其防护策略 | 生物物理学 | |
| 徐帅 | 博士 | 王菊芳 | microRNA参与介导辐射诱导的旁观者效应 | 生物物理学 | |
| 薛刚 | 博士 | 胡步荣 | 前列腺癌细胞中MiR-145和DNMT3b的反馈调控及其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 生物物理学 | |
| 郑小刚 | 博士 | 李强 | 以自噬为靶效应的重离子联合氯喹治疗肿瘤研究 | 生物物理学 | |
| 1月26日 星期一 14:30-18:00 (第四场) | 杜洋洋 | 硕士 | 王志光、孙建荣 | He离子辐照6H-SiC引入缺陷的光谱研究 | 材料工程 |
| 古松 | 博士 | 刘杰 | SOI SRAM单粒子效应地面加速器模拟试验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郭娜 | 硕士 | 杜广华 | 束流在线活细胞成像系统研究 | 凝聚态物理 | |
| 刘娟 | 硕士 | 张崇宏 | 高能重离子辐照的ODS铁素体钢脆化效应的研究 | 材料工程 | |
| 罗捷 | 博士 | 刘杰 | 单粒子效应注量率影响研究及注量探测器研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吕双宝 | 硕士 | 段敬来 | 金纳米线的结晶性和晶体学取向研究 | 凝聚态物理 | |
| 王霁 | 博士 | 王志光 | 不同注He条件下新型铁素体马氏体钢中He泡形貌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咸永强 | 硕士 | 张崇宏 | 低活化钢小冲压实验的有限元分析 | 材料学 | |
| 朱卉平 | 博士 | 王志光 | 自离子辐照在F/M钢中引起的损伤效应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1月27日 星期二 14:30-18:00 (第五场) | 邓佳川 | 硕士 | 赵永涛 | 低能离子束在等离子体中的能损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何小风 | 硕士 | 周小红 | High-spin level structure of the neutron-rich nucleus 91Y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侯素青 | 博士 | 何建军、张玉虎 | Be7(n,a) He4天体反应率的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金仕纶 | 博士 | 王建松 | 关于8B碎裂反应数据分析的体验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刘星泉 | 博士 | 陈志强、肖国青 |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fragmenting sources in heavy-ion collisions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邵曹杰 | 博士 | 蔡晓红 | 全裸重离子与原子碰撞中的K壳双电离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宋勤涛 | 硕士 | 陈殿勇 | 重轻介子系统的谱学和衰变行为的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1月29日 星期四 14:30-18:00 (第六场) | 程晓伟 | 硕士 | 杨杰 | 基于磁光阱技术冷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测量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 范小华 | 硕士 | 左维 | 饱和点附近核物质对称能的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刘大委 | 硕士 | 张玉虎 | 用于核素质量测量实验的TOF探测器的性能研究和改进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闫铎 | 博士 | 孙志宇、徐瑚珊 | 伽玛球探测器效率刻度及相应离子鉴别系统的建立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张玲玉 | 博士 | 肖国青、杨磊 | 带电粒子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模拟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张农 | 硕士 | 胡正国 | 基于散射的束流能散测量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周勇 | 博士 | 孙志宇 | DAMPE塑闪阵列探测器大动态范围读出的设计与验证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周远杰 | 硕士 | 王建松 | 大灵敏面积PPAC的研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1月30日 星期五 14:30-18:00 (第七场) | 陈建琪 | 硕士 | 杨磊 | ADS高功率靶的活度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姜子运 | 博士 | 徐瑚珊、何源 | ADS注入器II离子源及LEBT控制系统 | 核技术及应用 | |
| 孔天宁 | 硕士 | 何源 | 超导椭球腔优化方案研究 | 核技术及应用 | |
| 施龙波 | 硕士 | 何源、王贤武 | 四翼窗型RFQ高频结构研究 |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 |
| 许晓伟 | 硕士 | 张雪荧 | 有窗散裂靶可视化模拟实验及计算 | 核技术及应用 | |
| 张苏雅拉吐 | 博士 | 陈志强 | ADS散裂靶相关核数据实验测量装置的建立及钨的评价中子核数据的基准检验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张鑫 | 硕士 | 秦芝 | 镅和铕的分离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 左伟 | 硕士 | 苏有武 | C-ADS注入器ⅡHWR腔束损探测研究 | 核技术及应用 | |
| 黄燃 | 博士 | 何源 | 超导HWR束流负载效应研究 | 核技术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