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概况教育简介
教育简介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是根据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设立的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1962年正式使用现名。现有职工9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

近代物理所以建成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基地为战略目标,开展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放射生物学、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技术相关材料科学、同位素研发、粒子加速器等研究并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是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代物理所负责运行和建设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320kV高电荷态综合研究平台、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等实验平台,还建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离子束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空间辐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平台。

近代物理所坚持“四个面向”,引领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加速器驱动核能技术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先后合成了铀最轻的同位素214U等40个新核素;首次测量35个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保持着直接测量核态寿命最短、同类技术精度最高的世界纪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原创提出解决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思路”——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突破强流离子加速器核心技术,使我国在高电荷态离子源和连续波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科技赋能生产力方面,转化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辐照诱变育种、核孔膜等多项应用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成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案例。截至2024年10月,各类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200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18项。新时代,近代物理所将紧密结合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锐意进取、担当作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近代物理所是我国首批获准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的单位之一。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11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现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有生物物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有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2个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培养点;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其中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中国科学院重点专业。现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代物理所拥有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导师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56人,硕士生导师164人。

近代物理所现有在学研究生590人,留学生11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64人。研究生均为国家计划内公费招生,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招生注册、统一颁发毕业证书、统一授予学位,研究所负责招生、管理、培养、论文答辩等具体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硕士生实行“两段式”培养,第一学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课程学习,自第二学年起在研究所完成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研究所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科研实践。除了完成中国科学院大学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外,为了促进研究生全面成才,研究所另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针对新入所研究生开展野外素质拓展培训,以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心理素质;通过连续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及清明节扫墓等活动培养研究生的人文情怀。此外,通过举办元旦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中秋茶话会、“桃之夭夭”单身派对等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研究所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现已成为研究机构或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地方政府或企业等重要管理岗位任职。

(数据更新日期:2025年10月15日)


附件: